MoMA如何呈现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 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中国新建筑
今年9月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揭幕了其历史上首个中国建筑展:“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中国新建筑”。展览通过7组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8个建筑项目,呈现他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这一议题的思考与实践。
现居美国的资深建筑评论家、作家Michael Webb,2019年曾来到中国,实地走访了4处本次展览展出的建筑项目。时隔两年,他应FRAME中国编辑团队邀约,前往MoMA观展,并藉由本文回顾自己的观展感受。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一场小型却意义非凡的展览,正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中国新建筑”。这场将持续至2022年7月4日的展览,呈现了八个优秀的中国建筑项目,大多由小型建筑事务所在过去十年内完成,其创作灵感撷取于传统建筑形式与当地建筑材料。每个作品在创作时或精心刻画或着重突出呈现了在地性,破除新旧之间的藩篱,自然衔接起过去与现在。
在中国近30年来蓬勃发展、百花竞艳的建设进程中,西方和中国的顶尖建筑企业完成的地标建筑早已广为人知,相比之下这些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扎根本土的项目却缺乏关注。尽管有些展品的入选受到外界质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戚山山、魏娜和胡如珊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建筑师,我们希望越多越好。
此次展览在多方面的创举都可圈可点。首先,是它的举办地。MoMA自成立至今,已近百年,它聚焦现当代艺术,藏品涵盖建筑、电影和设计等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它也曾邀请权威建筑师对巴西和日本的建筑展开了数次影响深远的调研与展出。
如今博物馆面积扩大了一倍,近期所筹办的展览关注的内容也更加多元。2019年完成的扩建由Diller, Scofidio +Renfrew负责设计,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街道空间序列,免费对外开放,鼓励学生和当地居民路过时驻足参观。中国新建筑展就陈列在通往大厅的画廊中。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第二处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展览的沉浸感。2019年我有幸在中国实地探访了四处本次展出的建筑,置身展厅让我感觉回到了中国,同时也传递出更多的解读。
很多时候,建筑类展品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模型、图纸和静态图像,无法传达出实物所特有的尺度和质感。如何让展品呈现建筑物的体量和空间戏剧性,对博物馆来说是一大挑战。
展览占据了MoMA一楼沿街的一个完整展厅,8个项目代表8个篇章,围绕着展厅中央的“岛屿”呈环形模式排列,而沿街的玻璃窗则让行人能直接看到展出的内容。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在这里,建筑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素材,包括两个讲解视频。同时,策展人还创造出让每个展品都可以尽情呼吸的空间,再辅之以氛围感的照明和趣味横生的文字说明。单论清晰度和沉浸度,这个展览堪称同类中的典范。
朱锫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御窑博物馆在这八个项目中大放异彩,它位于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古窑遗址上。
这是一件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作品,传统建造方式是每隔两到三年拆除老窑砖,再重新利用老窑砖成为建造新结构的材料。在这里,朱锫创造了一组拱体空间,回收的老窑砖和新窑砖混合砌筑成内外两层砖面,两层中间裹夹着混凝土薄壳。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schranimage
展览通过一段视频,解说了博物馆当时如何在有限的工期中完成复杂的施工工艺,并演示了光在丰富纹理表面上的映射效果。借助无人机拍摄的城市景观,缓缓穿过拱体的顶部,捕捉阳光的变化,摄像侧呈现远非普通视角所能比拟。
御窑博物馆在现场展出的模型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2021 Zhu Pei
另一个从当地材料中获得灵感的例子是DnA建筑事务所创建的竹林剧场,位于杭州西南部松阳县山地毛竹林中。如何通过建造介入区域的振兴和发展,重新挖掘乡村经济文化的活力和居民认同感,是建筑师徐甜甜的DnA建筑事务所在松阳项目上面对的课题。竹林剧场是DnA建筑事务所在松阳乡建实践中的一部分,徐甜甜在过去7年时间里设计了约25个不同类型的乡建项目。
项目当地工匠用绳子将竹冠和围成一个象征性的穹顶,穹顶下方正好用作表演场地,散放的石头充当观众的座位。竹叶勾勒出一片天空,阳光仿佛从“天眼”中投洒下来。
直向建筑的董功将桂林阳朔一处废弃糖厂改造成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这是老建筑如何实现再利用的典范,同时为来广西探索壮丽风景的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住宿。新建的混凝土砌块和旧结构与客房、公共设施混搭,为建筑群增添了一层美妙的复杂感。
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 摄影:苏圣亮
另一个工业改造项目是上海徐汇区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基地以前是煤料卸载码头,大舍建筑事务所的柳亦春、陈屹峰基于此,采用了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具有象征意义的工业遗迹摇身一变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廊建筑。
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苏圣亮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2021 Atelier Deshaus
一旁,有一个更好的可持续再利用案例:池社画廊,它由创盟国际建筑打造,利用回收的青砖为破旧不堪的老混凝土仓库披上一件出人意料的新装。袁烽利用参数化设计创造出一种多孔微凸的褶皱肌理,借助移动机械臂完成组装,将一个功能空间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及艺术品。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微胡同是标准营造工作室为重振北京窄巷的传统四合院所进行的几个干预项目中最为激进的一个。建筑营设计工作室的韩文强亦在这方面游刃有余,他能把破旧的房子改造成精品酒店、古董画廊和茶馆,把灰砖墙和瓦屋顶的传统风格巧妙转换为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微胡同 摄影:吴清山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张轲则更进一步,他把庭院重新设计成构造紧凑的客房综合体,在连接街道的开放式区域设置着共享设施。朴素的混凝土建筑,为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在市中心提供了一个他们能负担得起的立身之地。
展览陈列了金华瓷屋的部分材料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和搭档陆文宇创办的业余建筑工作室有两个项目入选。其一是他们为金华建筑公园设计的金华瓷屋,但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似乎没有达到预期,当我2008年访问时,它似乎被遗弃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个早期的作品与业余建筑工作室的一个更具探索性的项目——富阳文村重建——同时被列入其中。
不同于DnA建筑事务所在松阳县进行的单体建筑乡建实践,王和陆在文村的设计中进行了整体的村落规划,翻新现有房屋,并设计了多座新建筑,藉由当地文化提炼建筑语言。这里的房屋、桥梁、社区公共设施和学校都使用的是传统材料,包括竹子、黄粘土、石灰石和夯土。目标是吸引游客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把村庄变成旅游主题公园。
在本次展览的建筑项目中,建筑师们都十分强调当代中国语境下,采取一种小规模的干预方式,因地制宜地将新的建筑与当地传统建造特色和材料相糅合。
这样的策略亦是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建设后的一种反思,在生活空间和资源紧缩、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环保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在中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建筑师们将目光投向城市之外的广阔地带,在已建成的环境和社会结构中积极寻找材料和建造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 202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hoto by Robert Gerhardt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斯蒂尔利与科齐奥里斯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从MoMA在1932年举行的第一场现代建筑展来看,展出的不仅有柯布西耶在巴黎实施的项目,也包括密斯·凡德罗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Brno)这样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方所建造的项目。在所谓的非城市中心、非建筑密集的地方,反而是最有可能创新、带来新的方法和视角的地方。因此,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当代建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发展,也以此为例,为探讨‘可持续性’这一重要议题激发更多复杂和有意义的讨论方式。”
我们亦期待这场展览成为标记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一页。
对话伯纳德 · 屈米
对话弗兰克·盖里
对话OMA
对话奥雷·舍人
零售 | 餐饮 | 办公 | 展陈 | 住宅 | 软装 | 品牌
FRAME构架
1997年创刊于荷兰,前瞻全球未来空间
欢迎关注、转发、在看
转载请联系编辑部微信:framechina